欲知大道,必先为史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知史爱党、知史爱国,党的历史是最生动、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。近年来,丹阳史志办凸显党史重点,在资政育人上作了一些探索,取得一定成效,但也面临一些挑战。
一、党史工作的有效实践
以史为鉴,才能更好开创未来。聚焦“存史、资政、育人”职能,克难奋进、多措并举,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党史力量。
1.“多维度”编纂党史书籍。为更好传播党史文化,按照上级要求和实际需求,编纂出版一系列史书,及时为群众提供精神文化食粮。先后推出《中国共产党丹阳地方史》(1978-2012)、《丹阳人民革命斗争史》、《丹阳革命英烈传选编》等党史书籍……这些党史书不仅记录丹阳党的历史,还通过“讲述革命先辈故事、展示丹阳发展成就”等方式,弘扬了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,为社会各界了解丹阳党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。
2.“全方位”打造实境课堂。丹阳革命陈列馆由新四军著名将领管文蔚同志题写馆名,是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镇江地区党史系统唯一爱国主义教育纪念场馆。丹阳史志办动态更新“丹阳人民革命斗争史” 展陈内容,适时翻建老干部墓地场所,实施“主动服务”,邀请学校、机关、企业等单位来馆参观学习。邀请党史专家开展专题讲座,采取“流动展览、主题宣讲、上门送课”等方式,强化党史故事宣传,陈列馆年教学参观人数超5万人次。
3.“融合式”推送红色文化。积极与宣传、教育和团市委等合作,定期开展党史教育活动。先后组织送党史进校园“听爷爷讲党的故事”、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宣讲、党史赠送“六进”等活动,先后举办“百炼成钢百位英烈—丹阳革命英烈事迹展”、“牢记嘱托,感恩奋进—丹阳最美‘第一书记’礼赞”图片展、“铁纪铸忠诚、史韵照初心”党的纪律建设历演图片展等活动,使党史知识走进基层,走进群众,让更多的人了解党史。
4.“数字化”赋能媒介平台。依托江苏省“市县两级”智慧方志馆,丹阳智慧方志馆网站正式上线,共有馆藏书籍96本,数字化条目11.6万条,多媒体条数2.09万条,累计字数9227万字,推动了史志普惠服务便捷化。撰写调研文章“凝聚、释放助乡发展力量——用好丹阳乡贤资源的对策建议”被镇江《创新》杂志、丹阳市委《政务简报》专刊刊用。编纂“丹阳乡贤事迹”等材料先后在学习强国、省党史平台、史志镇江等网络媒体宣介。
二、当前存在的主要困难
在推进党史工作发展过程中,也遇有一些制约和阻碍工作提档升级的问题,概括起来,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:
1.社会影响有限。社会对党史资料重要性的理解存在偏差。党史成果呈现形式单一,多为文字稿,难以引起广泛关注。史志部门与地方中心工作贴合不紧,影响力较弱,统筹协调资源困难,很难开展有影响力的活动,且缺乏灵活新颖的传播载体,工作覆盖面不广,社会重视度不够,削弱了党史育人功能发挥。
2.宣介方式单调。党史在宣传和利用方面,仍以传统书籍出版、展览展示为主,对新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还不全面,从而导致党史工作成果的传播渠道较窄,信息化、数字化建设仍然相对滞后,党史志书等检索利用不够便民化,阻碍了党史成果的普及传播,导致党史工作感染力不强。
3.专业人才短缺。党史工作需要具备深厚历史知识和严谨治学态度的专业人员,又不如经济民生等工作成效显性,人员结构和编制等存在牵绊,工作单调枯燥,年轻人存在“不想来、不愿来”现象,人员招考上没有优势。专业人才匮乏断层,不仅影响党史研究的深度广度,也影响资政育人的质量效率。
4.经费保障欠佳。新时期党史工作,“资料收集、人才培训、出版质量和数字建设”等工作都需要经费维系与支撑。在当前政府过紧日子,倡导节约性机关的大环境下,要求削减开支、节约资源,原有的经费预算额度难以保证,新增经费申请又基本不被批准。经费得不到充分保障,党史工作质效被“打折扣”。
三、深化“资政育人”功能的对策思考
要让党史工作“立”起来、“活”起来、“动”起来,必须紧盯党史资源,深耕资政育人,不断推动党史工作向纵深发展。
1.丰富“宣传载体”提升吸引力。充分运用科学化、多样性、实效强的新技术新手段,不断增强党史学习教育活力。利用新媒体技术,创新党史宣传方式,优化官方网站、微信公众号、抖音号等,定期发布党史故事等内容,通过文字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等多种形式,增强党史宣传号召力。多渠道建设党史为民服务通道,推动智慧党史进高校、进公共文化机构,让更多人了解地方党史。
2.深化“资政研究”提升服务力。加强党史资政研究,围绕地方中心工作,结合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、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”、“中共丹阳组织建立100周年”等主题,开展调查研究,深化对丹阳党史资源价值挖掘,编写资政信息,务实建言献策。例如,研究丹阳革命老区发展历程和经验,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历史借鉴。
3.加速“人才培养”提升专注力。实施“双轨制”人才培训计划: “请进来”开展专题研修,邀请党史专家开展“编纂技术、资政研究、数字党史”等专题培训;“走出去”强化实践对标,组织业务骨干赴先进地区学习。每年开展1次实地研学,动态充实“党史专家人才库”,设立“专家工作室”,采取“1名专家+2名在职人员”模式开展“党史研究提升工程”,常态化培养年轻编纂人才。
4.聚焦“史志育人”提升覆盖力。依托“丹阳革命陈列馆”阵地,拓宽党史“七进”活动,升级“听爷爷讲党的故事”进学校活动,将“七进”活动延伸至农村、社区、企业等,广泛普及党史知识,持续推动党史教育常态化。加强对基层单位党史教育指导,推动党史教育纳入各级党组织学习计划,通过“党史上门、流动展览、线上讲座”等方式,让更多群众认识党史重要性。
5.彰显“资源统筹”提升聚合力。建立以“发挥资政育人功能”为目标的“联席议事机构”,定期会商举措,形成党史育人工作合力。加大与政协、组织、宣传、文化、教育等部门合作力度,如,与宣传部门合作,加强宣传策划和推广;与文化部门合作,举办红色系列活动;与教育部门合作,推动“红色经典”进学校……等等,通过整合资源,让党史育人功能实现“最大化”。
为党立言、为民存史。史志办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工作重要指示精神,时刻用“党史好声音”告诉广大党员干部,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,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。(丹阳市史志办公室 王强 董洪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