镇江史志网

您当前所在位置: 首页 > 史志“镇”有益 > 专题集锦 > 资政文章

向全国著名抗日英烈、扬中抗日县长李培根学习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

发布日期: 2025-05-28 15:47 来源: [ 字体: ] 访问量:

李培根,全国著名抗日英烈、扬中县抗日民主政府首任县长。他秉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,公正廉明,惩奸除恶,出色地领导了扬中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和对敌斗争,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。当前,根据党中央决定,全党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,李培根的优良作风及其源动力,对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、密切党群干群关系,具有十分深刻的教育和启示意义,值得我们学习和探析。

心系群众:“共产党县长处处为民!”

1940年夏,扬中镇海庵江东蚕种厂老板因偷税漏税和打骂工人,被县抗日民主政府处以一笔数目不菲的罚款。

老板心有不甘,于是打起了小算盘。他故意不把罚款交给经办人员,而是找到李培根单独面交,用意不言而喻:只要李培根收下这笔钱,就成了自己的“靠山”,以后遇到难处,还怕他不帮忙么?哪知李培根压根不吃这一套,连人带款直接拉到县政府财经科,当众点交罚款,并由财经科开给收据。老板由此深感李培根“厉害”,不好对付,从此老实了许多。

这件事传开后,大大地提高了共产党和新四军的威信,群众们深有感触地说:“国民党县长到处刮钱,共产党县长处处为民!”

一个冬日的上午,北风卷着大雪漫天飞扬。正在屋内办公的李培根细心地注意到,刚从门外进来的通讯员只穿着夹衣,立即起身脱下贴身的小棉袄送给他,自己做“空心大老倌”。通讯员接过还带着李培根体温的棉袄,感动得热泪盈眶,连声说:“县长,我不要!你每天工作到半夜,衣服穿少了会冷的。”李培根一边帮他把棉袄穿上,一边意味深长地说道:“我穿得暖了,又怎能体会到群众的饥寒交迫呢!”

还有一次,李培根路过油坊六墩村时,发现群众黄遐年家中断了炊,全家人饿得面黄肌瘦。李培根掏遍口袋把身上仅有的一点津贴费送给了黄遐年,并安慰他:“放心吧,等消灭了日本鬼子和汉奸,我们的日子会慢慢好起来的!”黄遐年双手接过钱,一股暖流涌上心头,激动地说:“这不是钱,是共产党对我们穷人的一片心意啊!”

深入群众:“他为抗战操尽了心血!”

1939年4月,在扬中活动的新四军挺进纵队战地服务团因内奸叛乱,遭受重大损失,团长王子清牺牲,全团人员被打散。组织上决定由李培根接任战地服务团团长。

李培根临危受命,在扬中长旺扁担沙重建战地服务团团部,召回失散团员,并从部队和地方上吸收了一批优秀青年,使战地服务团涅槃重生,力量得到了恢复和充实。

李培根和战友们激情澎湃,同甘共苦,无论盛夏酷暑还是三九严寒,都不舍昼夜地投身到战斗和工作之中,在扬中掀起了新的抗战热潮。为了发动扬中人民团结抗日,李培根从东村走到西村,从南乡走到北乡,从上沙走到下沙,跑遍了全县各地。每到一地,他都满腔热情地深入群众,采取个别谈心、召集会议、印发宣传材料等方法,宣传抗日救国主张,开展减租减息斗争,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抗战积极性。并因势利导成立区、乡民兵组织,每天各乡参加民兵训练的就有150人以上,并在龙王庙举行规模达到两万人的全县民兵大阅兵。他还带领战地服务团的同志组织农民、青年、妇女、教师、儿童等各界抗日群众团体,为尔后建立抗日民主政权,开展反“扫荡”、反“清乡”斗争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
“李团长雪天是个‘雪人’,雨天是个‘水鸡’,他为抗战操尽了心血!”这是当时扬中人民称赞李培根深入群众、全心全意为抗日而奔劳的真实写照。

取信群众:“李县长是我们的包青天!”

在扬中大地上,至今流传着李培根为了取信群众而大义灭亲的故事。

李荣山是李培根的堂弟,自恃李培根的声望,到处招摇撞骗,为非作歹。不明真相的群众对其敢怒不敢言。李培根多次对其斥责规劝,李荣山表面敷衍,然而却毫无悔改之意,甚至发展到假借县政府名义收税,并扬言:“有种的去告!李县长是我大哥,能把我怎样!”

李培根得知此事,义愤填膺,当即派人将其抓捕归案,核实罪状后决定依法处死。李荣山父母得知消息后,双双赶到李培根面前流泪下跪,亲友们也纷纷前来说情。杀,必然会使亲人反目为仇!但不杀,怎能彰显抗日民主政府代表人民的愿望和利益,今后又怎能取信于民呢?李培根正气凛然,终将李荣山正法。

此举震动全县,敌人闻之亦为之慑服,群众们则纷纷夸赞:“李县长执法如山,是我们的包青天!”

三跃镇的恶棍张明达,依仗汉奸势力,敲诈勒索,称霸一方,当地群众深受其苦,一致要求抗日民主政府为民除害。李培根决定顺应民意,锄奸惩恶。然而这个家伙诡计多端,行踪不定,几次逃脱了抓捕。李培根打听到张明达爱看戏,便巧借乡间演戏的时机,安排人手守株待兔,将张绳之以法。全镇群众拍手称快,制作了一面刻有“廉直可钦”四个大字的银盾赠送给李培根,以表对他的褒奖和信任之情。

李培根优良作风的源动力探析

李培根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并不是朝夕间养成的,而是有其深层次的源动力,以下试作三点探析:

(一)优良的作风源于坚强的党性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引导党员、干部把增强党性、严守纪律、砥砺作风贯通起来,融入日常、化为习惯。充分证明党性和作风是有机整体,党性是内在基石,作风是外在表现。李培根在党内被公誉为“是个党性很强的同志”。例如,当时扬中县委书记和县委组织部长都是外来干部,李培根论年龄比他们大,论情况比他们熟悉,然而却很尊重他们,严格遵守党性纪律,坚持请示报告制度,凡是涉及重大问题的决策都通过县委集体研究,从不擅作主张。又如,根据斗争形势需要,上级决定将李培根从扬中调任镇江县抗日民主政府秘书长。从县长到秘书长,从职务上来看是下降的,有的同志担心他对这次调动会不会有情绪。但李培根二话没说,服从组织决定,立即移交了工作,告别了扬中的父老乡亲,前往镇江县报到就职。作风问题根本上是党性问题,作风源于党性,党性决定作风。李培根正是因为具备这样坚强的党性,才能表现出优良的作风。

(二)优良的作风源于坚定的信念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讲,能不能解决好作风问题,是衡量对马克思主义信仰、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、对党和人民忠诚的一把十分重要的尺子。充分证明信念对于作风的重要作用。李培根从入党之日起,便树立了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的坚定信念。在处决堂弟李荣山时,李培根并非没有犹豫过,他毕竟是个有血有肉的正常人,更何况下跪的叔婶于他有养育之恩,说情的亲友于他有帮携之义。然而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,他心中的信念终究还是坚如磐石,使他做出了大义灭亲的决定。敌后游击战争是残酷的,随时都有牺牲的危险,李培根曾向战友吐露过自己对敌斗争的信念:“枪是打敌人的,但在最后关头,要留一颗子弹结束自己,决不做敌人的俘虏。”1941年初,李培根在镇江大路宿营时遭敌包围,面对敌人的劝降,他嗤之以鼻,奋力反击,最终倒在了血泊之中,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诺言。2015年8月,李培根被列入全国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。信念是战胜一切强敌、克服一切困难、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,是作风建设的根本遵循。李培根正是因为具备这样坚定的信念,才能表现出优良的作风。

(三)优良的作风源于高尚的品德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作风问题无小事,要从讲规矩开始,慎始、慎初、慎微、慎独。又指出:于细微处见精神,于细微处也见品德。充分证明品德与作风的密切关联。李培根出身贫苦,深受当地恶霸欺压,从小就在心中就播下了同情贫弱、憎恨不平的种子,培养了扶倾济弱的品德。成年后的李培根曾在上海一家烟纸店当店员,见老板夫妇时常虐待、殴打学徒,挺身而出,打抱不平。后来,李培根回乡当了一名塾师,一次在县里上培训班时,国民党扬中县党部书记长在课堂上大放厥词,李培根不畏强权,与之辩论,使其张口结舌,窘迫不堪。李培根自幼嗜读岳飞、文天祥、史可法等人的英雄故事,常以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“生当作人杰,死亦为鬼雄”等警言自励。扬中沦陷前夕,李培根目睹国民党官员纷纷弃职而逃的丑态,深以为耻,毅然决定留在扬中组织地方抗日武装,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崇高品德。国无德不兴,人无德不立,品德是为人之本,也是作风之本。李培根正是因为具备这样高尚的品德,才能表现出优良的作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