镇江史志网

您当前所在位置: 首页 > 走进镇江 > 经济文化

经济文化

发布日期: 2024-03-22 15:38 来源: [ 字体: ] 访问量:

古代及近代经济

镇江位于长江和京杭大运河交汇处,自古以来为大江南北交通要道和重要商埠,手工业比较发达。清咸丰八年(1858年),镇江被辟为通商口岸,3年后设立海关,从此以后,外商洋行插足镇江港口航运和商业经营。清同治十二年(1873年),轮船招商局镇江分局成立,近代民族航运业在镇江兴起。19世纪末,镇江成为外商在长江下游的一个商贸中心,其转口贸易额为全国之最。从清光绪二十一年到清宣统三年(1895年—1911年)的17年间,对外贸易总额49573万海关两,平均每年2916万海关两。镇江同时也是苏、皖、鲁、豫等地物资输入输出的主要集散地。转口贸易的发展,带来金融业、商业和手工业的兴盛,尤以钱庄、木材、绸布、江绸等业最为发达。盛时,钱庄有60余家,规模较大的有25家,信用放款远及长江以北,年放款金额3000余万银圆。江绸业有织户约5000户,织工万余人,开机1万架(张),产品行销湖南、湖北、五省(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山东、河南)、东三省(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)和朝鲜,常年销售额白银400多万两。光绪三十一年(1905年),标志镇江商业繁荣的行业组织——镇江商会宣告成立。19世纪末,镇江开始出现以机器生产为代表的近代工业。光绪二十年(1894年)前后,四经、大纶丝厂率先开办,为镇江近代工业的先驱。到清朝末年,先后有面粉厂、电灯公司、榨油厂、火柴厂等一批工厂开设。镇江有香醋、文明绸等多项产品在南洋劝业会上获奖,其中文明绸远销俄国、印度和南洋诸国,最高年销量27万匹,贸易值约白银450万两。光绪年间,镇江电报分局和邮政总局先后设立,是全国首批建立的邮政电信机构,业务量居全国前列。1912年起,先后创办省立第三工场、慈幼织布厂、贻成面粉公司、大源榨油厂、荧昌火柴第三工厂、江南制纸厂分厂、燧生火柴厂、无敌牌镇江工厂以及仁章织绸厂等较大规模的工厂。在1926年江苏省第三次地方物品展览会上,各种丝光锦缎呢、金山牌面粉、火柴、爱国花伞等9种产品获一等奖,江绸、皮箱、各种露酒、肥皂、挂面、酱油、豆粉等50种产品获二等奖。江苏省政府于民国18年(1929年)迁镇江后,市政建设,交通设施有所发展,促进镇江商业特别是饮服娱乐等行业的发展。1932年,有旅栈业、木行业、布业、米业、南北杂货业、茶食业、酒酱业、五金业、丝绸业、茶叶业、绸缎业、印刷业、报关业等493家,饭店、酒店、菜馆、理发店等400余家。1937年,大小工业企业300多家,资本总额约500万元,较大的有贻成面粉公司、大照电气公司、荧昌火柴厂、慈幼工厂、无敌牌镇江工厂等数家,其余为酱醋厂、冰糖厂、制冰厂、皮蛋厂、机器厂、纽扣厂、烛皂厂、碾米厂等,其中碾米业有39家。近代镇江农业生产水平低下,在耕地中山地占十分之七八。水利条件差,缺乏抗拒自然灾害能力。农产品以稻、麦、豆为大宗,棉花、山芋次之。副业以蚕桑、采石、饲养、烧窑、编织为主。1932年,地方人士筹集经费,组织塘工委员会,开筑沟塘,建造闸坝,解决灌溉问题,并开始少量使用化肥。1934年,生产蚕茧1.35万千克。20世纪30年代初,畜牧业及林副业有所发展,到1935年前后,有森牲园农林畜牧公司、惠农鸡场、新农园、均益农场、天天牧场、新生奶厂、中国养蜂场、江苏畜植场以及中国合作蚕桑改良会、中山纪念林、县立农场、镇江苗圃等。1937年12月,日本侵略军占领镇江,经济蒙受巨大损失。抗战胜利后,经济有所恢复。1947年,同业公会有50多家,银行年底存放、汇兑总额为法币2506390亿元。截至1949年,镇江有商业行业62个,4627户,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343万元。

现代经济
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在接管官僚资本工业的同时,扶植私营工厂恢复生产。通过加工订货、统购包销、公私合营等一系列步骤,开始对私营工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。1952年,工业总产值上升到2786万元,比1949年增长1.34倍。1985年年底,有工业企业642个(不含农村合作经营工业和城乡个体工业单位),职工13.83万人。1985年,获国家金质奖产品1个、银质奖产品4个、部优质产品21个、省优质产品40个。经过30多年的发展,镇江重工业除电力工业以外,还有机械化学、建材、冶金、船舶、汽车、煤炭等工业。轻工业以纺织、食品工业为主。此外,还有塑料、电子、造纸、医药等工业。在全省工业系统中,镇江的电力、船舶、造纸、建材、食品等工业都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。“七五”期间,镇江发挥综合性区域经济优势,发展以粮食为主体、乡镇工业和多种经营为两翼的“飞鸟”型经济结构。“八五”期间,坚持持续、稳定、协调发展经济方针,继续贯彻“科技兴市”发展战略。“九五”期间,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,加快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,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。“十五”期间,全市创新发展思路,瞄准一流目标,奋力实现跨越,实施科教兴市、港口型经济、双轮驱动、城市化和环境优化发展战略。“十一五”末与“十五”末相比,全市主要经济指标翻一番以上。“十二五”末,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300亿元,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%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%。“十三五”时期,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。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77%左右。人民币贷款余额6100余亿元。高端装备制造、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占规模工业销售比重提高到38.6%。累计完成产业项目投资3000余亿元,孚能科技、蜂巢易创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投产。工业应税销售突破4800亿元,年均增长7.3%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46%,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528家提升到1188家,境内外上市公司20家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推进,镇江高新区实体化运作。镇江经开区获批省创新创业示范基地。新增国家级、省级科学科技奖励16项和124项,航空航天领域多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42件,新增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0家,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49%。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,初步形成以优质粮油、特色园艺、特种养殖、休闲农业为主导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,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72%。“戴庄经验”在全省推广,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验收。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成运行,连镇铁路、五峰山大桥、新312国道、镇丹高速、丁卯高架等建成通车,宁句城际轨道、南沿江高铁等重点工程实施,大港南站、丹徒站开通运营。推进民生实事项目,“十三五”期间直接用于民生及与民生相关的财政支出累计1538亿元。204个经济薄弱村、2万多名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全部脱贫。

2023年社会经济发展

2023年,镇江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64.07亿元,比上年可比增长6.3%。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3.2︰47.6︰49.2。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0.71亿元,增长5.5%;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33.77亿元,下降0.3%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.0%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1.74亿元,增长8.6%。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(CPI)100.5,上涨0.5%。粮食总产量97.87万吨,增加1.57万吨,增长1.6%。油料总产量4.59万吨,增长15.3%;蔬菜产量104.35万吨,增长3.7%;水果产量17.48万吨,增长5.9%。有农产品网上营销主体3427个,实现农产品网上销售额64.73亿元。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.0%,年末成本费用利润率5.4%,提高0.8个百分点;工业产品销售率95.9%,下降0.7个百分点。全市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.9%,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54.1%。新兴工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,单晶硅片、新能源汽车、锂电池、电子元件分别增长90.4%、90.7%、17.5%、97.4%。拥有国家级“专精特新‘小巨人’”企业47家,省级“专精特新”企业328家。年末拥有营收超百亿元工业企业13家。拥有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705家。实现建筑业总产值736.30亿元,增长7.8%。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7.0%。实现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140.42亿美元,下降10.1%。工商新注册外资企业70家,新批千万美元以上项目13项。实际使用外资4.26亿美元,下降24.9%。服务外包合同总额49.53亿美元,增长18.7%;执行总额41.51亿美元,增长13.6%。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2.67亿吨,增长14.4%,其中长江港口吞吐量2.59亿吨,增长14.8%。市区拥有公交线路142条,公共交通车1412辆。全市拥有移动电话用户390.51万户,增长0.65%。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86.20万户,增长6.9%。实现旅游业总收入513.46亿元,其中旅游外汇收入7111.85万美元。

文  化

镇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,有深厚的文化积淀。全市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00处,其中国家级13处:焦山碑林、丹阳和句容南朝陵墓石刻、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、昭关石塔、大运河(包括大运河镇江段、虎踞桥、江河交汇处、新河街一条街、西津渡古街5个点)、甘露寺铁塔、隆昌寺建筑群、城上村遗址、葛城遗址、铁瓮城遗址、宋元粮仓遗址、春城土墩墓群、烟墩山墓地。焦山碑林中有“大字之祖”瘗鹤铭以及苏轼、黄庭坚、米芾、陆游的墨迹碑刻和摩崖石刻。南朝陵墓石刻(现存丹阳11处26件、句容1处4件)是南朝石刻瑰宝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4处,包括焦山古炮台遗址、相传为孔子所书的延陵季子碑(唐拓本)、被誉为“江南第一钟”的唐中和铜钟、宋抗金名将宗泽墓、圌山炮台遗址等。市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33处。

白蛇传传说、镇江恒顺香醋酿制技艺、古琴艺术(梅庵琴派)、扬剧、灯彩(秦淮灯彩)、酿造酒传统酿造技艺(封缸酒传统酿造技艺)、董永传说、佛教音乐(金山寺水陆法会仪式音乐)、道教音乐(茅山道教音乐)9个项目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人。